连续七年,定期观测

 

       自2014年6月16日绿色江南对西太湖蓝藻进行观测以来,每年的6月中旬,绿色江南都会在固定地点和固定时间对太湖蓝藻进行观测。考虑到周铁镇符渎港和环太湖路区(常州武进区域),地处夏季东南风下风向,蓝藻易进难出,易发生蓝藻湖泛现象,因此绿色江南将周铁镇符渎港和环太湖路定为历年太湖蓝藻观测点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 今年以来,据相关媒体报道,太湖湖体水质总体稳定,但藻情较去年有所加重,蓝藻水华平均面积和发生频次同比增加,进入5月份以后,部分水源地水质藻情形势严峻。

 

 

      2020年6月中旬,绿色江南工作人员前往太湖进行第7次蓝藻观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●观测点1:周铁镇符渎港打捞点●

 


该观测点位于宜兴市清凌环保藻水分离站附近。现场腥臭味明显,湖面被蓝藻覆盖。据宜兴市清凌环保藻水分离站工作人员毛先生介绍,今年受气温等因素影响,蓝藻量较去年相比呈早发和上升趋势,这给太湖蓝藻防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。5月份以来,该站点24小时不间断运行,处理量达8000t/d,以此确保太湖安全度夏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蓝藻加药分离后生成的藻泥,一部分用于制作有机肥,一部分进行混合燃烧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●观测点2:符渎港福禅寺处●

 


与去年相比,该段绿植面积扩大,湖面靠岸处新种植了梭鱼草。蓝藻的腥臭味较观测点1稍好。这或许是,梭鱼草与芦苇发挥了固磷作用,起到了生态修复作用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●观测点3:环太湖路●

 


该观测点位于常州武进区域。该段湖面进行了挡藻围隔, 2-3个抽吸管从岸边延伸至隔离区域。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打捞。蓝藻腥臭味较轻。与去年相比,湖面出现明显蓝藻水华现象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●观测点4:渎边线●

 


该观测点为今年新增。较往年,本不会出现大面积蓝藻湖泛现象的区域,却披上了厚厚的“绿衣”。这侧面反映了今年蓝藻暴发形势较往年严峻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科学治太,已见成效

 

       自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以来,江苏省治太总投入已超过1000亿元,太湖治理连续12年实现“两个确保”,太湖治理取得一定成效。2019年,太湖湖体总体水质处于Ⅳ类,15条主要入湖河流年平均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,列入省政府目标考核的太湖流域124个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7.5%,较2018年上升3.3个百分点。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 治太十余年,也是探索新模式、应用新技术的创新之路。从人工打捞队,到磁捕船运用;从人工采样,到动态监测实时装置;从专注清藻,到清淤成岛……现代科技发展,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了解如何处置蓝藻,官方报告中指出“实现连续12年确保饮用水安全和不发生大面积湖泛”。从绿色江南的观测图片来看,与2014年相比,今年蓝藻水华现象疑似减轻,以局部发生为主。

 

 

 

太湖治理,更需治本

 

       2020年6月6日,150多万鱼苗被放入太湖,目的在于以鱼抑藻、净化水质。这些鱼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太湖的向往。虽然太湖蓝藻治理已取得一定的成绩,但是我们还需清醒的意识到,治标更需治本。太湖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是个艰苦过程。目前,太湖沿岸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性不够等问题依旧存在。下一步,要从根子上解决蓝藻暴发问题,应确立治藻先治水的理念,坚持水污染治理、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“三水共治”。因此,太湖蓝藻治理是一个“控源截污-环境改善-生态修复”的系统性工程,多措并施是关键。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 目前,太湖总体水质依旧处于Ⅳ类,水质拐点尚未到来。绿色江南将会继续每年定时定点观测太湖蓝藻,并及时向公众公开观测情况。太湖蓝藻治理必将是一场取得胜利的持久攻坚战,期待美丽太湖重现的那一天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内容来源:绿色江南微信公众号